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创新任务协同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12-11-27   浏览次数: 1118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要求。结合“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下简称“中心”)总体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中心”创新任务
  1.依据重大需求,开展创新研究
  着力开展盐碱地改良与土壤生产力持续提升、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创新、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培育、优异基因挖掘与种质创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配套农机装备研发等方面的创新研发工作,获取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
  2.创建协同创新机制体制
  重点在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绩效考评、资源配置、国际合作、文化创新等方面开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探索建立适合并能够推动协同创新的新体制和机制,形成综合改革的特区。打破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间的壁垒,发挥人才作为创新核心要素的作用,促进合理流动。
  3.构建一流学术团队、促进学科发展
  面向国内外延揽高水平领军人物和青年学术骨干,营造高层次
  人才发展的学术氛围,加强以青年教师、博士后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形成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强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提升学科的原始创新能力。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全面合作,开展国际协同创新研究,产出一流的高水平原创性成果,推动环渤海区域小麦玉米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各创新平台创新任务与分工
  1.盐碱地改良与土壤生产力持续提升
  研究目标:创建盐碱地改良、土壤生产力持续提升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重点开展盐碱地土壤水盐调控技术、应用新型土壤
  调理剂改良土壤技术、精准施肥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土壤碳汇扩增技术、有机物料快速腐熟技术、新型肥料创制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创建盐碱地土壤改良与土壤生产力持续提升技术体系。
  任务指标:研制新型土壤调理剂3-5个,有机物料促腐剂2-3个,新型专用肥料7-10种,制定技术标准3-5项,申报专利10-1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0名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篇以上,建立长期试验示范基地2-3个,年均培训企业人员100人。
  责任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栽培技术创新
  研究目标:围绕干旱、瘠薄、盐碱等中低产田的改造提升,创建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内容:重点研究降水资源季节间合理调配技术、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覆盖为重点的农田保水技术、有机无机相结合的配方施肥技术,集成以提升土壤肥力和水肥高效利用为核心的旱薄型中低产田改良技术体系。
  开展保苗促壮苗技术、依据产量目标的分类施肥技术、合理密植和群体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创建盐碱地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研究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的光、热、肥、水等资源合理统筹和高效利用的机理,创新光热水肥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区域性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标准化轻简栽培技术体系。
  任务指标:创新集成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5-7套,制定技术标准2-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名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EI收录论文15篇以上。建立长期试验示范基地8-10个,年均培训企业和基层农业推广人员300-400人,培训骨干农民10000人•次,示范推广5000万亩以上,粮食单产增加50公斤/亩。
  责任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3.小麦玉米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研究目标:培育抗干旱、耐盐碱和适合区域周年高产高效生产的小麦玉米新品种。研究内容:完善小麦玉米基因高效转化体系,建立以完善小孢子培养和单倍体诱导系的培育为关键技术的小麦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创建小麦玉米分子设计育种体系,提高小麦玉米育种效率,培育抗干旱、耐盐碱和适合区域周年高产高效生产的小麦玉米新品种。
  任务指标:基因转化效率提高30%以上,建立小麦玉米分子设计育种体系,培育并推广抗旱、耐盐碱小麦品种6-8个、玉米品种8-10个,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0名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EI收录论文15篇以上。
  责任单位: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4.小麦玉米优异基因的挖掘与种质创新
  研究目标:分离鉴定与小麦、玉米高产、抗旱、耐盐碱等相关的重要新基因,利用分子辅助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方法创造小麦、玉米新种质,拓宽我国小麦和玉米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
  研究内容:重点分离与抗旱、耐盐碱等性状相关的以及调控小花发育、穗粒数和粒重的重要功能基因,寻找调节淀粉和蛋白质代谢的新基因。引进和评价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含有新基因的抗旱、耐盐碱、抗病、优质等小麦新种质,培育抗旱、耐盐碱、抗病、高配合力的玉米自交系。
  任务指标:挖掘抗旱、耐盐碱、高产、优质的关键新基因6-8个,创制小麦、玉米优良种质材料100份以上,开发重要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150个以上,申请专利3-5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90名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篇以上,其中SCI、EI收录论文65篇以上。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5.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
  研究目标:创建区域小麦玉米安全生产的重大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体系。
  研究内容:研究区域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中重大病虫草害(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锈病、蚜虫、地下害虫等,玉米粗缩病毒病、青枯病、弯孢菌叶斑病、灰飞虱、玉米螟、桃蛀螟、粘虫等)灾变规律和监测预警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制剂和精准施药技术,强化病虫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集成小麦玉米安全生产的病虫草害防控体系。
  任务指标:研制新型高效低毒药剂和生物制剂10-12种,创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3-5项;制定技术标准3-5项,申报专利8-1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0名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篇以上,建立长期试验示范基地2-3个,年均培训企业人员100人。
  责任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6.小麦玉米周年生产配套农机装备研制研究目标:研发适应于小麦玉米周年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专用机械与装备。研究内容:研发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专用的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等专用机械与装备,促进农机农艺有机融合。重点研发自动化水盐调控灌溉系统,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切碎及脉动秸秆抛掷系统,应用于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专用的高地隙喷杆喷雾机等。集成创新适应于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体系。
  任务指标:研发适合周年小麦玉米机械化生产的配套装备4-6套,研制自动化水盐调控灌溉系统1套,制定技术标准2-3项,申报专利5-7项,申报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0名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篇以上。
  责任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各创新平台和聘用人员的科研任务由“中心”根据总体目标统筹安排,在聘用时明确研究方向和任务,根据学术委员会意见可以及时调整。每项创新任务可由一名PI或团队负责人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协同完成。
  聘用人员的科研任务可来自国家科技计划、“中心”自主计划、PI和研究团队结合“中心”总体任务目标的自由选题或“中心”外部单位委托项目。除“中心”专项资助经费由“中心”统筹安排研究任务外,各参建单位也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自主支配资金以支持平台人员的创新工作。
  三、主要科技产出
  “中心”将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围绕重大科学任务和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展联合攻关,解决重大问题,形成重大成果。主要科技产出形式如下:
  1.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和模式;
  2.建设推动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
  3.形成和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
  4.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5.产生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发明专利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